本文完整阅读约需 14 分钟,如时间较长请考虑收藏后慢慢阅读~

成为一名Tokener,已近半年。
这半年来所经历的一切,真的让我受益颇丰。
因此当泽丰学长邀请我写一篇团队博客之时,我感到无比荣幸。

[0] 序

来到这个大家庭之前的自己,也许独处惯了,以为一个人的力量足够强大。

可是与大家相处这半年,我渐渐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多么幼稚。

原来,一个团队的存在,是在能力上做加法,更是在精神上做乘法。

[1] 忘不掉

忘不掉,刚进入团队的时候,为了完成思杰学长布置的服务端TEST,所度过的那些抓耳挠腮,百思不得解的夜晚。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个系统的实现以及一个程序员的个人修养,最重要在于思想,在于对整体结构的把控,而非着眼于语言本身。理论与实践,真的不一样。

忘不掉,去年的HackDay,团队共同奋战的那一天一夜。那时候,我真的感觉无比庆幸:庆幸能够来到这所学校,更庆幸能够加入这个团队,能够与那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去共同做正确的事、去共同做有趣的事、去共同做喜欢的事。那种感觉,在独处的时候,永远体会不到。也许,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一群人共同奋斗,将理想变为现实,将想到的事情去付诸实现的过程。那种成就感,能够激发人的斗志,能够让人在绝境之处设法求生,让人能够不断地创造不可能。

十二月初,加入团队近一个月。当宋紫岚学姐邀请我参与失物招领系统维护的时候,我迟疑了很久。

维护的目标是整个架构,兼顾了前端与后端。

加入团队的时候,我只希望为团队做好自己作为服务端组成员应该做好的事情。

那时候的自己,没想过自己能够面面俱到,只希望做好一方面即可。

因此,当时的我,不禁问自己,自己能够胜任吗?我想好了一千万种理由,去婉言拒绝。

可学姐的热情,最终还是打动了我。

我应允,开始接手那些由于廖星学长太忙,不能抽出时间维护,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若干BUG的失物招领系统。

刚开始着手的时候,自己的能力实在不足,经常是一边阅读代码,一边翻查文档,一边Google相应的解决方法。那时候的我突然明白,原来作为一个程序员,重要的不仅仅是能够构建系统,还要能够去很快的理解别人的思维,并从中学习,提炼,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时候着手维护也好,二次开发也好,都会变得易如反掌。

自己的开发经验实在不足,因此提交的代码总是写的不够完善,甚至有的代码没有经过完整测试就传了上去,不止一次的给正常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可是廖星学长一直没有生我的气,而是不断地告诉我错在哪,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耐心,让我实在不好意思。渐渐地,我开始去主动学习测试流程,尽量保证每次更新不出错,出错之后知道错在哪,能够马上着手去解决。

在维护失物招领系统的这几个月,相对于收获的开发经验来说,我所收获更多的,其实是对于自身定位新的思考。也许自己不应该将自己限定于某种条框之内,自己的定位不应该是某种行业,而是某个方向。行业总会发生变革,而方向并不会,只要保持一颗永远学习的心,无论何时都能够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处。

新的一年,我开始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系统架构设计与优化。在这一方向的驱动之下,自己能够为团队所做的事情变得更多了。

[2] 倾情

这一次三月全会的分量莫名沉重。

数不清的前辈离退,又有数不清的新人加入。

团队里的人来了,又走了,正如那个知名的标题:铁打的Token,流水的成员。

大家来的很愉快,走的却很无奈。

也许没有一个人,来到这个大家庭,会想主动离开吧。

可大学只有寥寥数年。该走的时候,谁都拦不住。

外面的世界,会很残酷,也会很精彩。

祝愿走入社会的前辈们,能够在新的环境里,再接再厉,出人头地。

更希望前辈们能够常回家看看。今后的Token,一定会变得更好。

全会临近结尾,当灿柳学长为我戴上正式成员工作证的时候,竟有一点哽咽。

Tokeners一届又一届,对团队的真情却始终未变,也许这就是团队能够长久存在,历经多年变革,依旧愈发强大的秘诀所在吧。

我在,故我爱。

我爱,故真心相待。

[3] 未来

前辈所畅想的业务布局,所期望的互联网思维产品,到现在已经基本实现。

经过不断的尝试,以掌理为中心的业务群,辅以多种贴合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为我们的团队注入了全新生命力,我们依旧是校园媒体,可也超过了校园媒体。

目前,团队业务已经基本定型,我们有了稳定的业务,有了每逢佳节的各种活动,在校内有了稳定的用户群,我们不仅是校媒、党媒,更作为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渗透进了同学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成果。

可是在未来,我们能够做什么,让Token继续前进,保持新鲜呢?

我想,也许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说。

– [3][0] 内容业务

《吾理》杂志,作为我们新的内容业务,尽管发刊速度较慢,却在一次一次的专题提炼中,逐渐拥有了独特的风格:那就是保持以小见大,发掘校园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些有血有肉,有汗水,饱含情感的故事,为自媒体颇为当道,标题党、假新闻不断的当下注入了一股清流。拿起这本杂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的,是宁静,是真情,是不屈服于时代、只为发掘故事的难得的偏执。因此,真心期望《吾理》杂志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期刊,能够广为发行,并在保持纸媒出版的同时,融合数字媒体与社交网路作为媒介。相信这样的《吾理》杂志,一定能够受更多人喜爱,也能够成为我们团队,甚至理工大新的名片。

– [3][1] 社区业务

有时候会后悔自己入学太晚,没能一睹当年经纬论坛之鼎盛。到如今早已关站,莫名遗憾。

关站自然有其原因,可是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发展属于WHUTer的社区,尤其是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生态,二手市场、失物招领这两大系统已经具备了社区的雏形,UGC内容正逐渐发展,而类似于微博、兴趣群、轻博客等新的社区媒介也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希望未来的Token,不仅仅能够提供内容,更能够提供平台,让理工学子能够畅所欲言。自然,目前的大环境不能做到完全的言论自由,因此我们需要做的、需要考虑到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在易用性方面要努力,更要在内容方面有所把控,共同再接再厉,让未来的“经纬论坛”重新焕发生机。

– [3][2] 团队规范化

鉴于我个人在团队内部(尤其是在维护业务方面的)的感受,目前尽管我们的业务完善且稳定,但依旧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规范性、安全性方面。首先是规范性:对于服务器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服务器配置以及操作方式的混乱(有很大的历史缘由),业务测试与监控不到位,出现问题之后完全靠维护者的习惯与经验去处理事故,没有一套完善的文档;再是安全性:一方面备份与容灾不足,数据丢失或服务器损坏,势必会对业务造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存在很多容易受到攻击的关键点(部分也是由于开发流程不够规范引起),且团队内部没有在网络安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同学,目前尚可稳定运行,可一旦遭受黑客袭击,后果很难想象。

[4] 结尾

自己一直有写博客的习惯。可是一次能写近三千字,实在是不常见。

因为实在太多想说的了。

作为一名Tokener,我无比荣幸。

自己本没有太强的能力,可是一直遇到贵人,这大概也算是幸运。

感谢泽丰学长将我带入这个团队,带我走入以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全新世界。

感谢廖星学长对我的培养,在失物招领的维护过程中,其实很多简单的任务,与其教我如何做,你自己去完成也许会更简单,但是你没有。这些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学会了很多。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一一列举,实在难以做到。更多的感谢,存在今后的行动里。

回想2017年的十月全会,我说的那番话:

“希望将来的日子里,在Token,我能认识以前没有机会去认识的人,能够做以前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

共勉,Tokeners。

拓垦之路,以梦为马,在这充满生机的仲春,愿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