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完整阅读约需 24 分钟,如时间较长请考虑收藏后慢慢阅读~

夏天已经过半,窗台明亮的朔月伴随着窗外高楼大厦不灭的灯光,让凌晨三点的夜晚也显得如此喧嚣。不断扩散的湿热空气相比一个月前更加猛烈:浑身的汗水、空调有气无力的呜呜声、以及不断涌出念想的内心让自己完全无法放松下来,以至于在第二天还得早起上班的情况下依旧难以入眠。但外在的干扰尚能通过忍耐度过,内心的杂乱却不可回避。算一算,今天恰好是自己入职的第40天,正是时候为自己过去40天做个总结,也有必要计划一些更远的事情。毕竟人生还有无数个40天,可怎么做才能让人生中接下来的每个40天都比前一个更好?

0x01 工作与生活

从6月18日入职到现在,我已经在腾讯入职整40天。这40天里,自己是真正学到了很多:如何参与到数百人规模的大型项目、如何为这个项目做出贡献、如何以开发人员的身份平衡项目进度与项目质量、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如何保持与同事的关系,以及最核心的: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自己被分配的任务。这里面很多内容是书本上或是独自进行项目开发所永远无法接触到的,可以说是自己第一次真正与他人协作,并在大型项目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和责任。

但也许是自己不善于拒绝,又或是入职时间不够长不能很快的熟悉工作,我的时间规划总是会受到各种干扰。其实在技术上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但与人相关的因素却总是让任务不断延期,这导致自己的下班时间越来越晚,甚至有时晚到回家只想休息,连澡都懒得洗就一头扑到枕头上。

原先入职时计划每周洗两次衣服,却总是等到没有新衣可穿时才知道要去洗;原先计划每天晚上练习吉他,却总是九点、十点到家后疲惫得脑子里一片空白,累到不想打开琴盒;原先计划这个月多写一些博客,记录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学习与所积累的,值得且可以拿出来分享的内容,结果草稿箱里的文章不断增多,却找不到时间去写……很明显初次踏入社会的我并没能充分掌握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技巧,Work Life Balance的天平明显地倾向了Work,而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被一再压缩。

昨天早晨去上班时,无意间瞄了一眼房间门上镜子里的自己,才忽然发现我早已长出了黑眼圈。黑眼圈一般是眼周皮下组织血管的淤血和水肿,这很明显是休息不足加上过度紧张所导致。转正很重要,责任很重要,工作很重要,但自身健康是否更重要?是否应该适当降低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是任务数量决定的,因此更重要的是,是否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尽量尝试避免或协调与人相关的因素,让自己更加高效工作。

之前自己一直使用的是微软的Microsoft ToDo进行任务管理,但随着任务状态的增多,不支持自定义字段和排序的ToDo已经明显不适合自己的需求,好在Notion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最近也开始尝试使用Notion来管理自己手上经常激增的任务,希望良好的任务管理方式能帮助自己首先解决忙得昏头转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情况,为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

过去一个月的繁忙任务即将在本周结束后成功告一段落,可接下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全新挑战?对于一个新入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生,这并不是我能掌控的。我能做的只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为公司考虑、为团队考虑、为其他同事考虑、其实也是为自己的生活与健康考虑。

0x02 社会与个体

也许是在武汉读书这几年我太少出门,又或是自己习惯于将眼光局限于与自己能力相仿的同学身上,在武汉时自己对社会的感悟远没有在深圳来得深刻。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习惯于将群体脸谱化,将个体戏剧化,似乎每一种人都能被不同的人打上一些标签,又或是会主动将自己划入某个阵营,将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看做敌人。

诚然,这是人类在过去数十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思维逻辑,但在互联网的高速传播与影响下,其发展程度已经反过来对我们的正常生活与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总是习惯的使用他人所赋予的刻板印象去看待一些本很复杂的事物,也会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不断参考刻板的思路。

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浮躁。这是人类在进化史的必然选择与科技发展不相适配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后,对人类文明的『毒害』。

从小接受来自父母『独立思考』教育的我,在象牙塔里尚可自在发展,毕竟大学是人生中个性最能得到释放的一个阶段。可当我真正尝试步入社会后,却发现独立思考变得如此困难:电梯里不断循环的洗脑广告、同事们都在聊的话题、公司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以至于一项新政策的施行、一篇再普通不过的新闻下数以千计的网民互相争论是非……

我曾和朋友打趣说道:互联网中最失败的发明无非三项:点赞、排序、楼中楼,现在看来却无比真实:点赞就像所谓的民主投票,通过一个按钮就能鼓励用户放弃思考,凭原始的本能、社会当下的善恶观甚至是自身的利害去决定一个东西值得『顶』还是值得『踩』;排序是点赞的产物,但精明的策划者们为其加入了『权重』机制,让其变得不仅失去理智,不仅掩盖『大多数的少数』所发出更真实的声音,还能让纯粹的、不含偏见的、简简单单的排序算法加入了无尽的人为因素,让一个人所能发出的声音可以被控制,被以各种形式放大(置顶、提升权重、博主回复)或掩盖(删除、过滤、屏蔽、折叠、降权、风控);而楼中楼则是前两者的帮凶,让不冷静的、不负责任的、随意甚至是跟风的评价找到温床,让喜怒哀乐被放大,让网络暴力从此处滋生——你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匹敌楼中楼成千上万『网友』们不怀好意又不负责任的批评?

有时我会不禁想:这是互联网的错吗?我们的社会离不开互联网,我自身也是互联网从业者,从我手上诞生或我参与建设的互联网产品也的确帮助到了很多人,这些产品能真正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可为什么最终互联网的发展会绑架我们的思想,会让独立生长的个体如此趋同?

也许真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那句万能的评价: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一个事物的存在是好还是坏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去理解。正如核物理可以用来毁灭城市,也可以用来驱动城市,互联网同样可以成就高速发展的社会,也可以毁灭社会中本该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个体。以美国历史为案例,同样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淘金热和美国梦所处的背景非常相似,但后者明显更强调个人特长的发挥,也更能产生影响世界的人、事、物。淘金热所带来的财富是一时的,美国梦背后的价值与其所创造的时代却是不朽的。

美国梦(英文:American Dream)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中,其实和当年美国的淘金热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社会风潮是我们作为个体所无法抵挡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过程。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越为重要:这是你超越他人,实现自己梦想最关键的一步。正如内卷的最初定义来源于坚持手种农耕的印度尼西亚人,真正希望在这样环境中有所成就的人,是否应该跳出现有的固化思维,从根源思考如何优化种植效率,如何带领社会摆脱内卷并将其付诸实践呢?

坚持独立思考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这同样是一种习惯,养成初期需要自己不断的暗示与反复的提醒,方法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项:

  1. 在互联网上看新闻/文章/视频时通过评估内容价值来判断是否值得点击,而非内容本身以外的评价(如点击量、评论等)。

  2. 尽量避免阅读互联网平台上的评论,也尽量避免通过跟评形式发表自身看法,避免使用点赞等方法草率表达个人喜恶。

  3. 发表评价前先充分思考,并问自己:看完之后能不能写出一篇1000字以上的,有意义的评价。如果所看内容真正有价值,那么不妨将自己的评价与看法记录下来。

我相信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坚持这件事,但对于渴求独立思考,在当下浮躁社会感到呼吸困难的自己来说,这是让自己能感受到自由与解脱(尤其是思想层面)的唯一方法。也许它不可效仿,但对于自己非常重要。

0x03 妥协与克制

上面提到了浮躁的社会中,个体会被扭曲,但浮躁的社会所带来的危害远不及此。社会高度发展情况下欲望的不断延伸同样是影响个体思考(尤其是通过伪装成精神需求的物质层面)的关键。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社会中的诱惑会让没有克制力的人分不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终一事无成。

社会中的诱惑对我个人来说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多余的社交需求(如盲目在同侪中证明自己的独特)

  2. 过度的娱乐(看不完的推荐列表,看不完的关注列表,看不完的时事新闻,浪费时间的游戏)

  3.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通常与以上两者『相辅相成』,严格来说深夜写这篇文章也是自己不自律的体现,但如果不及时通过整理思路的方式让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只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

  4. 对非必需计划的拖延(例如自己的开源项目,本来计划的是两月更新一次,但自从上次4月初更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接近4个月,但其实抓紧时间,两个月前自己就可以如期发布)

这四点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但真正下决心去改变现状的人可能少之又少,这往往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计划的习惯。计划是规律行动的一大前提,其目标达成分为以下三步:

  1. 意识到自己应该做计划

  2. 有充分的经验和预估能力,让实际操作所花的时间与计划一致

  3. 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践行计划

大部分人可能根本连第一步都没有考虑到,而实话实说,我个人也只是刚到第二步,很多时候所做的计划也是不现实、不可实现或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

但不管如何,以上三步的达成与我之前所说的独立思考一样需要毅力,需要坚持。

0x04 坚持与追求

前两节的最后我都提到了需要坚持做一些事。可问题在于为什么我要坚持,我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的动力从何而来?

我想最终可能还是需要回归到自己的感情上。是的,尽管自己的感情发展坎坷,尽管自己一直以来没能找到心仪的伴侣,但我已经21岁了,已经到了需要考虑自己婚姻大事的年龄。

我过去曾写道:『如果哪个傻瓜瞎了眼看上我,我一定要努力给她最好的』。但感情不像机器,女人也不像自己,毅力、计划、固定的执行方式与爱情是搭不上边的。我如何保证未来的那个她和自己长久耕耘后所积攒的钱财与成就,哪一个先来?

尽管和初恋已经分开两年多了,到现在我依旧感激着她。因为是她让我,让当年那个无知的小孩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有梦想的,让自己能相比同龄人提前十年甚至更长地意识到,我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去做计划,去脱离开自己所处的城市、所成长的家庭、所在的环境,以更远的目光眺望更令人期待的那个未来。

过去几段不算成功的感情经历似乎让自己逐渐丧失了当年与初恋相好时的激情,让自己似乎认定了自己感情上必然的失败,这一低迷就是两年半的时间,在这两年半里,自己的确顺着当年激情的惯性与不断高涨的自信收获了让身边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的结果,但面对下一段感情时,我是否能做到完美、做到不留一点遗憾?凭自己现在的情况,很显然是不够的。

在这里我想给自己立一个目标,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在2025年买一部车、攒够首付、买得起钻戒,让自己为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做好一切准备。而这样的目标,无疑需要自己从现在开始不懈努力,去坚持、去奋斗,去克服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固有缺陷,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让自己能保持心如止水,让自己能克服欲望、克服趋同、克服焦虑,永远保持那份初心。

0x05 初心与梦想

最后的最后,我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初心是什么?或者这可以换一个问法:基于我所从事的事业,我希望以什么一种途径达到自己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希望通过做到对社会有益、真正帮助到他人的方式成就自己的事业。相对于教师、医生这样直接与他人身心沟通的职业,程序员往往被认为是一颗颗螺丝钉,是服务于资本,服务于商业的,是『技术无罪』的。但我觉得对我来说,我的初心远不及此,软件开发的本职工作只是自己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更是渺小的一小步,我真正的目标是希望能参与甚至主导将这些对社会有益,能帮助到他人的产品从用户的需求到真正送达他们手中的全过程。

当年让我真正选择暂时搁置音乐梦想,从事这一行业的最初原因,其实是因为我发现相比较音乐,互联网与软件不仅能更快地将用户的想法变为现实,让它成为用户生活中的一部分,还能通过在质量、效率、性能上不断提升的方式,尽可能地从正面影响到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人生。可如果我是一个音乐人,我只能在短短四分钟内讲清楚一个故事,也许它能传世,能伴随一代人,只可惜它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很难依靠一两首音乐让整个社会前进。

但不管我从事的是软件开发工作又或是音乐制作,我的初心是一致的: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并非是在不断重复现有的东西,我想要创造,想要让这件新的东西能深入到欣赏我作品的人们内心,能让他们有共鸣,能认同我的理念,能真正受益于我的作品,无论这件作品是以什么形式。

前段时间我在吃晚饭时想到一句特别有诗意的句子,其实可以说是对程序员很恰当的诠释,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下:

程序员是工程师
工程师不是发明家
——而发明家不会魔法

那么我真正希望自己做到什么样才算『满意』?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本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青春小说,里面的情节其实我和大家一样都完全忘掉,但有一句话却启发我至今:

我想成为最厉害的人,希望这个世界能因为我而有一点点的变化。

是的,这样一句看来非常幼稚、非常『中二』的话,其实是自己过去十年来一直坚持的梦想。无论是最初成为一名音乐人的计划,是为了初恋奋斗的那些日日夜夜,还是阴差阳错开始写起代码,成为『会魔法的发明家』的现在,我都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梦想。

我想,未来我还会坚持它;而总有一天,我会实现它。